文献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文献资料

李元元:建设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22-09-28 11:22:48}浏览数: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明确提出以建设立德树人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华中科技大学坚持边探索实践边总结完善,建立了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科学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能力教育体系、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机构成的“五位一体”立德树人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国家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体系;华中科技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针对为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界围绕立德树人开展了大量工作。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曾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学在华中大”的社会美誉。2010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我校视察了“党旗领航工程”特色党日活动。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我们同样深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为明确立德树人路径、压实立德树人责任和形成立德树人合力,我校明确提出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体系建设。我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宗旨,注重高校场域、教师劳动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努力做到立德为基与树人为要、逻辑严密与有效管用、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任务导向与特色取向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坚持在实践中积极谋划,在谋划中建构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坚持以立德为先、理论与实践并重、夯实综合素质教育基础和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而形成了涵盖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科学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能力教育体系、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创新能力教育体系“五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体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汇聚学校各方优质资源的一流育人体系,对筑牢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根基至关重要。立德树人是国之大者,以下就我校建设立德树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加以阐述,希望对各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所裨益。

一、完善有灵魂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人才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支撑并制约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故此,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立德树人体系中居首要地位,发挥着引领支撑作用。华中大一贯坚持德育为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是完善“大思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华中大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院系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权责明晰、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学校各领域改革体系化融合,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致力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2018年8月,华中大被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确定为高校党建工作联系点,全国仅有两所高校。

二是打造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育人品牌。“党旗领航工程”是华中大党委于2007年9月创造性地提出的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以“党旗领航,责任以行”为核心理念,主要包括“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三阶段教育活动,并于2010年1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期间作了专题汇报,受到高度肯定。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华中大构建以“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为引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育人品牌。“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在面向群体上,从过去主要面向学生党员转变为面向全体在校生;在工作内涵上,从原来单一的学生党建活动向系统的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转变;在工作理念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龙头,系统实施做“六有大学生”计划。在原三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以德立班:强调党建带动班团建”、“二维社区:强调线上网络育人氛围和线下五型社区建设一体化”、“党群互动:强调支部党员发挥作用联系群众实践”,紧扣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年1月,“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三是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中大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政课程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深入贯彻“八个统一”,系统谋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根铸魂,启智润心。2019年先行在启明学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政选修课程,2021年,作为必修思政课程纳入2021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本科生思政课“课程教授”、“主讲教师”选聘机制,积极推进研究生思政课“责任教师”制度,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逐步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华中大“深度中国”课程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300余次;两位教师分别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和一等奖;华中大还积极推广思政课程经验,主动帮助其他高校打造了20余门“新时代中国系列”思政课程,如长江大学的“生命长江”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四是构建全域统筹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是将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有机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重要抓手。华中大从战略高度谋划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科学有效、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体系。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立课程思政重大专项课题,鼓励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办国内第一种专门发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的刊物——《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出版首部高校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一个院系打造一个课程思政建设品牌”(即“一院一品”)为牵引,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做到融得进、看得见、落得实,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涵养大气品格,追求一流学问,创造精彩事业,践行责任人生[2]。3门课程入选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知识教育体系

科学知识教育体系在立德树人体系中居基础地位。华中大把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面向新时代,结合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文化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让学生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一是完善一流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体系。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是高校自主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基本保障。华中大坚持“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2016年以来,主动布局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建造、储能、航空航天等10余个前沿、新兴、交叉及急需学科、专业,调整转化了近20个学科、专业,新建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基地,高质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是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加符合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手段。华中大以办出最好的本科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为目标,坚持全面育人与突出个性相结合,改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式,深入推进“一生一方案”,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加强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衔接,推进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一体化建设,打通本研课程互选通道,扩大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专业范围和培养规模,优化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益。积极探索与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及知名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不断巩固和拓展全球核心合作伙伴,推进“一校十校”战略布局,着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启明学院、创新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打破学科专业边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养国家急需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华中大是同时拥有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全国3所高校之一。

三是加强一流课程和一流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与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元素,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华中大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持续完善高水平课程遴选与退出机制,加大高水平课程建设资助力度,打造具有深度、难度、挑战度,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认可的高水平课程;全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华中大特色的一流课程体系。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完善高水平教材遴选、评价与定期修订机制,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截至目前,华中大共获批5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7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已公布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我校2位教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部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5部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四是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华中大依据学科专业建设国家标准,以及有关国际专业认证要求,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及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管理等质量标准,构建一流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导向,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发展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全面推进各类专业实施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工作,逐步实现所有专业认证全覆盖;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健全院系人才培养工作年度与聘期质量评估制度,强化院系教学质量保障主体责任;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行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听课制度,构建学生、督导、专家和同行“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学生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建立“荣誉学位”制度,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三、完善以行践知的实践能力教育体系

实践能力教育是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华中大以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抓手,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为手段,积极调动与整合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桥梁。华中大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通过分类制定教学标准,重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实践能力教育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推动本科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统筹协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不同课堂的育人功能,构建开放式、多层次、高水平的实践训练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完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加强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实践等实践实训环节,建立课内外有机整合的实践训练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转换成实践教学内容。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华中大按照“统筹规划、分批实施、集成建设、开放共享”的原则,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学科大类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四个层次实验教学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国家、省、校三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面向多学科专业领域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学校投入上亿元资金,建成国内领先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同时,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合,协同建设共用、共享、开放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一个由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3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校外实训基地组成的类型齐全、分布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华中大不断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动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将他们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配齐配强实验教学专职教师队伍,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研究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新理念并及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

四、拓展身心兼顾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身心兼顾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在立德树人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华中大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3],制定了一系列将体美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办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致力将综合素质教育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构建强身塑心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体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华中大2019年升级成立体育学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围绕“一生一技”要求,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充分挖掘与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完整的体育长学制,推动在本科高年级、研究生各年级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实现体育教学本硕博全覆盖。丰富教学内容供给,将课余锻炼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管理体系,与课堂教学一体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形成以教学竞赛为基础、校际竞赛为龙头、院系竞赛为品牌、俱乐部竞赛为特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园赛事体系,打造“两会三杯五跑”校园品牌赛事。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水上运动中心、游泳综合馆、中心操场改造、环山步道建设,基本建成以光谷体育馆、游泳综合馆等六大场馆群和“一山(喻家山)一水(喻家湖)一河(湖溪河)”等自然运动场地组成的,集运动、健身、娱乐一体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平台体系。近年来,学校体育代表队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

二是打造以美化人的美育新高地。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华中大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健全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华中大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升级成立艺术学院,充实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生美育档案记录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把艺术审美体验经历纳入公共艺术课程学分,落实“一生一艺”美育计划。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审美体验。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让校园周周有艺术活动,打造了一批以“校园文化节”、“森林艺术节”、“艺术与科技大师讲堂”、“同歌同行毕业艺术节”、“新年艺术季”等为代表的艺术实践品牌。

三是打造知行合一的劳动育人新生态。劳动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4],也是学生成长成才中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华中大出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案》,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健全和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方面对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评奖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公益劳动”、“工程体验”、“工坊实践”等劳动教育课程模块,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加强日常生活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丰富学生劳动体验,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组织开展“公德长征再出发”、“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华中大义工”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推进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四是开拓启智润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5]华中大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行者,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截至2022年5月底,已举办2451期具有鲜明华中大特色的人文讲座。近年来,华中大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再思考、再出发,挖掘新内涵、明晰新任务、拓展新路径,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赋予文化素质教育以时代精神新内涵。围绕理想信念、社会担当、能力提升等方面,健全文化素质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文化涵养与能力素质,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和行为遵循,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学校高起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2.0建设,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模块,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档升级,育人实践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对话能力不断提高。自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学校一直担任主任委员单位。

五是建立促进健全人格养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华中大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实施办法》、《学生朋辈心理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暂行》等文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三级预防预警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朋辈心理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心理干预合力,帮助学生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场地配置,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五、构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关键。华中大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发扬学校优良创新创业教育传统和文化,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制度体系和资源保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华中大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育人为本、面向全体、融入体系、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运转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集聚资源与要素,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评价指标等。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具有华中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加强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育人,吸引社会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了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华中大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是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举措。华中大坚持“课内引领、课外协同”,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衔接,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院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进行业、企业、国际优质资源参与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建设及专业教学。实施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大学生科技创业网络平台”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推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与共享。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华中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搭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学及科研平台、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分类分层次向全体在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放。建立由创业团队预孵化(大学生创业社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加速器(政府或社会企业背景的创业园)组成的完整孵化体系,在校内建设近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社区,免除场地、水电、网络、物业等费用,为大学生初创企业正式进入市场前提供过渡期;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5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专区,为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综合性的孵化服务,推动实现大学生创新项目从研究到应用、创新到创业、校内到校外的无缝对接。华中大获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四是健全创新创业帮扶体系。创新创业帮扶体系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华中大不断完善全程衔接、指导有力、保障到位的学生创新创业帮扶体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支持的分阶段、全程化创新创业基金资助体系。学校整合业界、校友、国际优质资源,组建包括优秀教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创业成功者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积极举办校内“科技节”、“科技学术月”等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华科系”创业者活跃的身影以及校友创新创业实践的优异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创业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前六届“互联网+”和前四届“挑战杯”大赛累计金奖总数均为全国第二;在2021年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创新赛中荣获各类最高等次奖项12项、全国奖项46项,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2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创业英才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二。20余位校友登上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6位校友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五是培育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旗帜。华中大注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把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推动形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文化,营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浓厚氛围,使创新和创业成为学校更加浓郁的校园氛围,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加有力的发展势能。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体验营、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支持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社团组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节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华中大获评“2018年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体系,是华中大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具体实践的结晶,也是开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行动。面向未来,华中大将一如既往发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精神,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国家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李元元—建设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闭】